耶穌的形象

耶穌的形象時,聖經中有不同的描述,從耶穌的謙卑受苦到他榮耀的神性。以下是根據不同經文,對耶穌形象的重新整理:

  1. 耶穌的受苦形象(謙卑與人性)

這部分形容耶穌作為一個普通人,卑微受苦,代表了他為世人所經歷的痛苦與犧牲。

  • 以賽亞書 53:2-3

“他無佳形美容;我們看見他的時候,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。他被藐視,被人厭棄,多受痛苦,常經憂患;他像一個被人掩面不看的;我們也不尊重他。”

解釋:耶穌的外貌和形象在世人眼中並不引人注目,反而是被忽視和藐視的。他承受了人的痛苦,並被拒絕。

  • 以賽亞書 53:4-5

“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,背負我們的痛苦,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、被神擊打苦待了。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,為我們的罪孽壓傷;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,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。”

解釋:耶穌受苦並非因為他自身的錯,而是為了人類的罪,他的受難帶來了救贖與醫治。

  • 馬太福音 8:20

“耶穌說:‘狐狸有洞,天空的飛鳥有巢,唯獨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。’”

解釋:耶穌的生活非常簡樸,沒有固定的住所,顯示出他的謙卑和犧牲精神。

  1. 耶穌的榮耀形象(神性與復活)

這部分描繪了耶穌在復活後的威嚴與光輝,彰顯了他的神性和權能。

  • 啟示錄 1:13-16

“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,身穿長衣,直垂到腳,胸間束著金帶。他的頭與髮皆白,如白羊毛,如雪;眼目如同火焰;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;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。他右手拿著七星,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,面貌如同烈日放光。”

解釋:這裡描述了耶穌的榮耀與權柄,象徵他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白髮代表他的智慧,眼目如火表現出他的神聖與審判,面貌如烈日則顯示他的無限光輝。

  • 啟示錄 19:11-13

“我觀看,見天開了,有一匹白馬,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,他審判爭戰都按著公義。他的眼睛如火焰,頭上戴著許多冠冕,並有名寫著,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。他穿著染血的衣服,名叫‘神的道’。”

解釋:這是描述耶穌再來時的形象,強調他的公義和榮耀。他的眼睛如火焰,象徵他能洞察一切,並且他來臨時將以公義審判萬民。

  1. 耶穌的神性與人性的結合

耶穌既具備完全的人性,又完全擁有神性,這兩者在他身上完美結合。

  • 約翰福音 1:14

“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,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,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。”

解釋:耶穌是神的道(Logos)化身,並且成為人,這顯示出他同時具有神性和人性,且他的榮光顯示出他是來自天父的獨生子。

  • 腓立比書 2:6-8

“他本有神的形象,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,反倒虛己,取了奴僕的形象,成為人的樣式;既有人的樣子,就自謙卑,存心順服,以至於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”

解釋:耶穌在地上生活時,雖然他是神,但卻選擇謙卑自己,承受十字架的痛苦,顯示他在神性與人性之間的完美平衡。

結論:耶穌的形象綜述

耶穌的形象不僅僅是單一的,而是多方面的:

  1. 受苦的僕人(《以賽亞書》):他在世上生活謙卑,並為救贖人類而受苦,並無特殊外貌吸引人。
  2. 榮耀的王(《啟示錄》):他是復活後掌權的基督,光輝、全能,掌握萬有。
  3. 神人合一(《約翰福音》和《腓立比書》):他同時具備神性與人性,降世為人,卻仍保有神的本質,完成神的救贖計劃。

耶穌的形象既顯示出他深沉的謙卑與受難,也顯示出他未來將以榮耀的形象再來審判萬民。這兩者是耶穌作為救主的核心特徵,並且為信徒提供了希望與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