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時代- The Apostolic Age。
通常用來描述耶穌的使徒們活躍的時期,從五旬節聖靈降臨(約公元30年)到使徒們離世(約公元100年)。
這段時間是早期教會建立和基督信仰廣泛傳播的重要階段。
1. 耶穌的升天與聖靈的應許
經文:使徒行傳1:8-11
- 人物:耶穌、門徒
- 事件:耶穌升天前,吩咐門徒等待聖靈降臨,並應許他們將成為“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”的見證人。
- 意義:這標誌著耶穌地上事工的結束和門徒新使命的開始,並強調聖靈作為教會推動力量的關鍵角色。
2. 五旬節聖靈降臨
公元30年-33年:五旬節與初期教會的建立
經文:使徒行傳2:1-4
- 人物:彼得、其他門徒
- 事件:聖靈以火舌的形式降臨,門徒被充滿聖靈,開始說方言。彼得講道,3000人信主受洗。
- 耶路撒冷教會建立:五旬節聖靈降臨,彼得講道,約3000人信主,教會開始迅速增長(《使徒行傳》2:1-47)。
- 意義:五旬節是教會的誕生,聖靈降臨標誌著神與祂子民的同在。教會開始向世界傳揚福音。
3. 初期教會的生活與逼迫
經文:使徒行傳3-5章、7 章。
- 人物:彼得、約翰、司提反
- 事件:彼得與約翰行神蹟(治愈瘸腿者),吸引更多人信主,但也引來宗教領袖的敵視。司提反被誣告並殉道。
- 彼得與約翰:治愈瘸腿者,勇敢見證基督,面對猶太公會的威脅(《使徒行傳》3:1-4:31)。
- 司提反殉道:第一位殉道者,導致基督徒被逼迫並四散(《使徒行傳》7:54-8:1)。
- 意義:初期教會的團結與分享體現基督之愛,而逼迫則推動信仰的深化與傳播。
4. 撒瑪利亞福音的傳播
公元33年-40年:福音傳播至撒瑪利亞與外邦人
經文:使徒行傳8:4-25
- 人物:腓利、彼得、約翰
- 事件: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,吸引許多信徒。彼得與約翰到撒瑪利亞按手,信徒領受聖靈。
- 意義:福音從猶太地擴展到撒瑪利亞,應驗耶穌的吩咐(使徒行傳1:8)。
5. 保羅的悔改與召命
經文:使徒行傳9:1-19
- 人物:掃羅(後改名保羅)、亞拿尼亞
- 事件: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復活的耶穌,被大光擊倒而悔改,之後接受亞拿尼亞的按手恢復視力並受洗。
- 意義:保羅的轉變代表神的恩典與拯救,不僅針對猶太人,也包括外邦人。
6. 福音向外邦人的擴展
經文:使徒行傳10章。
- 人物:彼得、哥尼流
- 事件:彼得因異象明白外邦人也蒙神潔淨,並為羅馬百夫長哥尼流一家傳福音,他們全家受洗。
- 意義:福音突破文化和民族界限,外邦人正式成為神的國度的一部分。
7. 安提阿教會的興起
經文:使徒行傳11:19-26
- 人物:巴拿巴、保羅
- 事件:安提阿教會成為外邦人信徒的中心,信徒首次被稱為“基督徒”。
- 意義:顯示教會的多元化,並預備大規模的宣教事工。
8. 保羅的宣教旅程
經文:使徒行傳13-21章
- 人物:保羅、巴拿巴、西拉、路加
- 事件:保羅進行了三次宣教旅程,建立教會、傳講福音,並回應外邦人是否需遵守律法的爭議。
- 意義:保羅的事工推動福音傳遍小亞細亞和歐洲,奠定了教會全球化的基礎。
9. 耶路撒冷會議
經文:使徒行傳15章
- 人物:彼得、保羅、雅各
- 事件:使徒們討論外邦人是否需要遵守猶太律法(如割禮)。最後決定外邦信徒不需承擔猶太律法的重擔。
- 意義:確認福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,維護教會的合一。
10. 保羅的囚禁與羅馬之旅
經文:使徒行傳21-28章
- 人物:保羅、百夫長、腓力斯、亞基帕王
- 事件:保羅因傳福音被捕並上訴至羅馬,最終以囚犯身份抵達羅馬。
- 意義:即使在困境中,福音仍然傳播,體現神旨意的主權。
省思
《使徒行傳》呈現了教會從耶路撒冷到地極的發展,人物和事件共同傳達以下意義:
- 聖靈的工作:教會的成長與擴展完全依靠聖靈的引導和能力。
- 福音的普世性:福音突破文化、民族和地理的界限,宣告神的救恩是普世的。
- 信仰的見證:無論在逼迫還是順境中,信徒的生命見證顯明福音的大能。
- 教會的合一:儘管面臨內外挑戰,教會以合一的心志持守真道。
這些內容不僅是歷史的記錄,也是今日信徒和教會的激勵與榜樣。
耶穌升天(約公元30年)到公元100年間使徒的主要活動,根據《使徒行傳》和早期教會歷史的記載與傳統推測整理而成:
公元30年-33年:五旬節與初期教會的建立
- 耶路撒冷教會建立:五旬節聖靈降臨,彼得講道,約3000人信主,教會開始迅速增長(《使徒行傳》2:1-47)。
- 彼得與約翰:治愈瘸腿者,勇敢見證基督,面對猶太公會的威脅(《使徒行傳》3:1-4:31)。
- 司提反殉道:第一位殉道者,導致基督徒被逼迫並四散(《使徒行傳》7:54-8:1)。
公元33年-40年:福音傳播至撒瑪利亞與外邦人
- 腓利傳道:在撒瑪利亞傳講福音,並向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(《使徒行傳》8:4-40)。
- 掃羅(保羅)的歸主: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耶穌,悔改並接受使命(《使徒行傳》9:1-31)。
- 彼得的異象:彼得接納外邦信徒,並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,外邦人領受聖靈(《使徒行傳》10:1-48)。
公元40年-50年:安提阿教會的建立與第一次宣教旅程
- 安提阿教會:成為外邦人福音的中心,信徒首次被稱為「基督徒」(《使徒行傳》11:19-26)。
- 第一次宣教旅程(約公元46-48年):保羅與巴拿巴從安提阿出發,前往小亞細亞的各城市建立教會(《使徒行傳》13:1-14:28)。
公元50年:耶路撒冷大會
- 事件: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遵守摩西律法(如割禮)。會議結果確認外邦人因信稱義,不需負擔猶太律法的重擔(《使徒行傳》15:1-35)。
- 意義:確立福音的普世性,並促進猶太人與外邦人信徒的合一。
公元50年-60年:宣教擴展至歐洲與地中海地區
- 第二次宣教旅程(約公元49-52年):保羅與西拉前往馬其頓和希臘,包括腓立比、帖撒羅尼迦、哥林多等地(《使徒行傳》15:36-18:22)。
- 第三次宣教旅程(約公元53-57年):保羅加強已建立的教會,並在以弗所停留三年(《使徒行傳》18:23-21:17)。
- 其他使徒活動:
- 彼得可能前往小亞細亞和羅馬,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。
- 約翰可能留在耶路撒冷或後來前往小亞細亞的以弗所,牧養教會。
公元60年-70年:保羅被囚與羅馬事工
- 保羅的被捕與囚禁(約公元57-62年):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,後來被押送至羅馬,期間在羅馬宣講福音(《使徒行傳》21:27-28:31)。
- 其他使徒活動:
- 彼得和保羅可能在尼祿迫害基督徒時殉道(約公元64-68年)。
- 約翰可能因信仰被放逐到拔摩島。
公元70年-100年:教會的持續發展與使徒離世
- 約翰的晚年事工:
- 約翰可能在以弗所領導教會,並寫下《約翰福音》、《約翰一二三書》和《啟示錄》。
- 傳統認為,約翰是最後一位離世的使徒(約公元95-100年)。
- 教會的擴展:
- 福音廣傳至更廣泛的羅馬帝國地區,包括小亞細亞、歐洲、北非和中東。
- 新約書信逐漸流傳,成為早期教會教導的核心。
使徒活動的意義
- 見證福音:使徒的事工見證了基督復活與救恩,奠定了教會的基石。
- 推動福音全球化:福音突破文化與民族界限,傳至猶太人與外邦人中。
- 信仰的根基:新約書信與教會的建立,為後世信徒提供了信仰的指引與榜樣。
- 殉道精神:使徒的犧牲和忠心激勵信徒堅守信仰。
這段時期是教會歷史的黃金時代,雖充滿挑戰,卻因聖靈的引導而充滿果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