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(Matthew),也被稱為利未(Levi),是一位稅吏,後來成為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。
他是《馬太福音》的作者,也是福音書記載中一位引人深思的門徒,他的生命故事充分顯示了神的恩典與改變人心的能力。
名字與背景
- 名字含義:
- 「馬太」意為「神的恩賜」。
- 「利未」是他的另一名字,顯示他可能出身於猶太的利未支派。
- 稅吏的身份:
- 在成為耶穌的門徒之前,馬太是一位稅吏,專為羅馬政府徵收稅款。
- 稅吏在猶太社會中不受歡迎,常被視為貪婪、不潔和背叛自己民族的人。
跟隨耶穌的召喚
- 蒙召的經歷:
- 馬太蒙召的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9:9、馬可福音2:14和路加福音5:27。他正在收稅,耶穌走過來對他說:「你來跟從我。」馬太立即撇下工作,跟隨了耶穌。
- 馬太的迅速回應反映了他內心的渴望和悔改。
- 設筵款待耶穌:
- 馬太為耶穌和其他稅吏及罪人設筵(馬太福音9:10-13)。當法利賽人質疑耶穌為什麼與罪人來往時,耶穌回答:「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,有病的人才需要。我來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
使徒事工與福音書
- 參與耶穌的事工:
- 馬太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,見證了耶穌的教導、神蹟、死亡、復活和升天,並領受了五旬節聖靈的降臨(使徒行傳1:13-14)。
- 《馬太福音》的作者:
- 馬太被認為是《馬太福音》的作者。他寫作的主要對象是猶太人,因此他經常引用舊約聖經,強調耶穌是彌賽亞。
- 《馬太福音》展現了耶穌的教導(如登山寶訓)、神蹟,以及祂作為神國度的君王和救主的角色。
傳統記載與殉道
- 傳福音的足跡:
- 據教會傳統,馬太曾前往埃塞俄比亞、波斯和其他地方傳揚福音。
- 他以極大的忠心和勇氣面對挑戰,向外邦人傳遞救恩的信息。
- 殉道的結局:
- 傳說馬太最終在埃塞俄比亞為主殉道。他的殉道方式多有不同的說法,可能是被刺殺或斬首。
屬靈特徵與啟示
- 悔改與重生的典範:
- 馬太從一個不受歡迎的稅吏,轉變為耶穌的忠誠使徒,見證了福音改變人生命的力量。
- 憐憫與包容:
- 馬太特別關心耶穌對罪人和弱勢群體的憐憫,這在他的福音書中多次強調。
- 完全的捨己:
- 馬太放棄了穩定且盈利的工作,跟隨耶穌,成為一名無怨無悔的傳道人。
對我們的啟發
馬太的生命故事教導我們:
- 神的呼召不看過去:無論我們的背景如何,神的恩典都能接納並改變我們。
- 悔改與行動:聽到耶穌的召喚後立即行動,顯示出對信仰的決心。
- 傳揚救恩的福音:馬太提醒我們,福音是為所有人預備的,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