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馬

多馬(Thomas),也稱為「稱為雙子」(Didymus,約翰福音11:16),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。
他以質疑和懷疑著稱,但最終成為堅定的信徒,其生命見證了從懷疑到信仰的巨大轉變。
以下是關於多馬的一生事蹟和屬靈啟發的詳盡探討。

一、多馬的背景

  1. 名字含義
  • 「多馬」:希伯來名字,意為「雙子」。
  • 「Didymus」:希臘語,與「多馬」相同,意為「雙胞胎」或「雙子」。
  • 有關「雙子」的稱呼並無詳細解釋,可能與他的個性或外形有關。
  1. 性格特徵
  • 多馬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出坦率、實事求是的性格。他渴望真相,勇於提出疑問,即使這些疑問可能讓他顯得缺乏信心。

二、多馬在福音書中的重要記載

  1. 勇敢的跟隨者
  • 記載:《約翰福音》11:16
    • 當耶穌決定回到猶太地區喚醒拉撒路時,門徒擔心猶太人會加害耶穌。
    • 多馬對其他門徒說:「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!」
    • 啟示:這句話展現了多馬的忠誠和勇氣,願意為耶穌冒生命危險。
  1. 提問與真理的顯明
  • 記載:《約翰福音》14:5-6
    • 耶穌告訴門徒:「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」,並說:「你們知道我所去的地方,也知道那條路。」
    • 多馬問:「主啊,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,怎麼知道那條路呢?」
    • 耶穌回答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。」
    • 啟示:多馬的問題促使耶穌揭示祂作為救恩道路的核心真理,反映了多馬的求知渴望。
  1. 復活的懷疑與信仰
  • 記載:《約翰福音》20:24-29
    • 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,但多馬當時不在場。
    • 當其他門徒告訴他耶穌復活的消息時,多馬表示:「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,用指頭探入那釘痕,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,我總不信。」
    • 八日後,耶穌再次向門徒顯現,這次多馬也在場。耶穌邀請多馬觸摸祂的釘痕和肋旁。
    • 多馬驚呼:「我的主!我的神!」
    • 耶穌回答:「你因看見了我才信;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。」
    • 啟示
      • 多馬的懷疑是真誠的,但他願意在真相面前降服。
      • 這段經文強調信仰的福分在於不需要眼見即可相信。

三、多馬在初期教會中的事工

  1. 傳統記載
  • 傳道地點
    • 據早期教會傳統,多馬將福音傳至東方,包括敘利亞波斯印度等地。
    • 他在印度的工作尤為著名,被視為印度基督教的奠基者,當地的「聖多馬基督徒」社群追溯至他的事工。
  1. 殉道
  • 傳統記載多馬最終在印度南部的馬德拉斯(今金奈)附近殉道。
    • 傳說他因拒絕向當地的異教神像獻祭而被長矛刺死。
    • 他埋葬的地點被稱為「聖多馬山」,現為印度重要的基督教遺址之一。

四、屬靈特徵與啟示

  1. 誠實的懷疑
  • 多馬的懷疑並非出於敵意,而是追求真理的渴望。他不願輕信,但當耶穌顯現時,他也願意迅速降服。
  • 啟示:信仰可以容納疑問,真正的信仰在經歷考驗後更為堅定。
  1. 勇敢與忠誠
  • 在其他門徒猶豫時,多馬願意與耶穌一同面對危險(約翰福音11:16)。
  • 啟示:即使有懷疑,忠誠的行動依然可以成為信仰的基石。
  1. 強調見證的重要性
  • 耶穌對多馬說:「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。」(約翰福音20:29)
  • 啟示:我們今天的信仰是建立在使徒的見證之上,並不需要親眼看見,卻仍然得蒙祝福。

五、對我們的啟發

  1. 容許疑問,尋求真理
    • 多馬提醒我們,疑問並非信仰的敵人,而是通往更深信心的途徑。
  2. 忠誠與勇氣
    • 即使不完全理解神的計劃,也要有跟隨的勇氣和忠誠。
  3. 見證信仰的重要性
    • 我們的信仰建立在使徒的見證之上,而我們也被呼召向他人見證基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