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彼得(Simon Peter),原名西門,是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之一,也是早期基督教會的重要領袖。他的一生充滿信仰的成長、挑戰和見證,是基督教歷史中重要的一頁。
早期生活
彼得出生於伯賽大,是伽利利海附近的漁夫,與他的兄弟安得烈共同經營漁業。
他原名「西門」,但耶穌稱他為「彼得」(希臘文:Petros,意思是「磐石」),象徵他在教會中的重要地位。
跟隨耶穌
- 蒙召為門徒:耶穌在伽利利海呼召彼得和安得烈,他們放下漁網,成為「得人如得魚」的門徒(馬太福音4:18-20)。
- 信仰的高峰與低谷:
- 彼得是最早承認耶穌為「基督,永生神的兒子」的人(馬太福音16:16)。耶穌因此應許他「天國的鑰匙」,並說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教會。
- 然而,彼得也曾因恐懼而三次不認主(馬太福音26:69-75)。當雞鳴時,他痛哭悔改,彰顯了他人性的軟弱與悔罪的真誠。
目睹耶穌的榮耀
彼得在耶穌的重要時刻常與他同行:
- 登山變像:彼得與雅各和約翰親眼見證耶穌在山上變像,顯示神的榮耀(馬太福音17:1-9)。
- 行走海面:在伽利利海,彼得因信心暫時行走在水面,但因懷疑而下沉,展現信心與恐懼之間的掙扎(馬太福音14:28-31)。
復活後的使命
- 被耶穌復興:復活後,耶穌三次問彼得是否愛他,彼得三次回答「是的」,耶穌吩咐他「牧養我的羊」(約翰福音21:15-17),象徵他在教會中的牧者角色。
- 五旬節講道:聖靈降臨節,彼得在耶路撒冷勇敢講道,三千人悔改歸主,這標誌著早期教會的誕生(使徒行傳2:14-41)。
早期教會的領袖
彼得在初期教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:
- 向猶太人傳福音:他主要負責在猶太人中傳講耶穌是基督(加拉太書2:7-8)。
- 與外邦人的連結:彼得在哥尼流的家中首次接納外邦人信主,顯示福音不再僅限於猶太人(使徒行傳10章)。
- 與保羅的合作與分歧:彼得與保羅在福音擴展的問題上有過交流和爭議,但最終一致致力於傳揚基督。
晚年與殉道
根據傳統記載,彼得晚年在羅馬傳福音,成為教會的柱石。尼祿皇帝的逼迫期間,彼得被判刑並被倒釘十字架,因他認為自己不配以與耶穌相同的方式被釘死。他的殉道被認為發生在公元64年至68年間。
生命見證
彼得的生命見證了人性的掙扎與神的恩典。
他的書信《彼得前書》和《彼得後書》強調信心、盼望和苦難中的堅忍,激勵了無數信徒。他以磐石般的忠誠,奠定了基督教會的基礎,成為信仰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