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多羅買(Bartholomew),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,也被認為可能與《約翰福音》中提到的**拿但業(Nathanael)**是同一人。
雖然聖經中對他的記載不多,但從傳統和早期教會的記載中,我們可以了解他的事工和影響力。
一、名字與身份
- 名字的含義
- 巴多羅買:源自亞拉姆語,意為「托麥的兒子」(Bar-Tolmai)。
- 這是他的一個家族名稱,表明他的家族背景。
- 拿但業:名字意為「神的恩賜」,在《約翰福音》中被提到,與巴多羅買的身份可能一致。
- 是否等同於拿但業
- 四福音書的使徒名單中,巴多羅買總是與腓力一同提到(馬太福音10:3,馬可福音3:18,路加福音6:14)。
- 《約翰福音》中記載,腓力將拿但業帶到耶穌面前(約翰福音1:45-51)。
- 因此,許多學者認為巴多羅買與拿但業是同一人。
二、聖經中的記載
- 被召成為門徒
- 約翰福音1:45-51:
- 腓力找到拿但業,告訴他:「我們遇見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、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,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。」
- 拿但業起初質疑:「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?」但腓力邀請他:「你來看!」
- 當耶穌見到拿但業時,稱讚他:「看哪,這是真以色列人,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!」
- 耶穌提到祂看到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,拿但業因此宣認:「拉比,你是神的兒子,你是以色列的王!」
- 啟示:
- 拿但業起初有偏見,但在遇見耶穌後完全改變,展現了誠實追求真理的特質。
- 在使徒名單中的出現
- 巴多羅買在三本對觀福音書的使徒名單中被提到(馬太福音10:3,馬可福音3:18,路加福音6:14)。
- 他也參與了五旬節聖靈降臨(使徒行傳1:13)。
三、巴多羅買的傳道事工
- 傳統記載的傳福音地點
- 亞美尼亞:據說巴多羅買是第一位將福音帶到亞美尼亞的使徒,因此被認為是「亞美尼亞教會的創始人」。
- 印度:早期教會記載提到他將《馬太福音》的希伯來文本帶到印度,並在當地傳福音。
- 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:他可能曾在這些地區工作,向外邦人傳道。
- 阿拉伯地區:部分傳統認為他到過南阿拉伯。
- 埃塞俄比亞:有記錄說他可能在非洲東北部宣講福音。
- 殉道的結局
- 殉道方式:
- 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,巴多羅買在亞美尼亞被剝皮後斬首,這也是許多基督教藝術作品中的描繪。
- 其他記載提到他可能被釘十字架或斬首。
- 殉道地點:
- 傳統認為是在亞美尼亞或印度殉道。
四、屬靈特徵與啟示
- 誠實與真誠
- 耶穌稱拿但業是「真以色列人,心裡沒有詭詐的」。
- 啟示:這一評價顯示他有純潔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心,對我們是一個屬靈榜樣。
- 信心的突破
- 起初他對拿撒勒出身的耶穌有偏見,但在耶穌的啟示下,迅速相信並宣告耶穌是神的兒子。
- 啟示:信仰需要打破偏見,用開放的心來接受神的作為。
- 忠於使命
- 巴多羅買將福音帶到遠方,不畏艱難,甚至為信仰付上生命的代價。
- 啟示:他展示了使徒忠心事奉、不懼苦難的精神。
五、對我們的啟發
- 突破偏見
- 巴多羅買從質疑到信仰的轉變提醒我們,信仰需要放下偏見,接受真理的光照。
- 誠實無偽
- 耶穌對他的讚美表明,神喜悅內心誠實、對祂沒有詭詐的人。
- 堅守使命
- 巴多羅買的殉道故事提醒我們,作為基督的門徒,要忠於使命,願意為福音付出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