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略人猶大-Judas Iscariot

加略人猶大(Judas Iscariot)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,他因出賣耶穌而聞名,成為歷史上背叛的象徵。
他的一生充滿矛盾和悲劇性,既是耶穌的跟隨者,又參與了耶穌的逮捕和受難。

 名字的意義與背景

  • 名字的來源
    • 「猶大」是希伯來文 Yehudah 的希臘化形式,意為「讚美」。
    • 「加略人」可能表示他來自猶太地南部的小鎮加略(Kerioth),使他成為十二門徒中唯一來自猶大地的人。
  • 背景推測:聖經對猶大的早年生活記載不多,但他可能與其他門徒一樣,渴望彌賽亞的到來,並希望透過跟隨耶穌實現自己的宗教或政治理想。

作為門徒的角色

  • 耶穌的財務管理者:猶大被選為十二門徒之一,負責管理門徒的金錢(約翰福音12:6)。他曾因批評馬利亞用昂貴香膏膏抹耶穌而被記載為「貪婪者」,並被指出經常偷取錢囊中的錢。
  • 耶穌的教導見證者:猶大與其他門徒一起親眼見證耶穌的教導、神蹟和愛,但他的內心似乎逐漸遠離耶穌的真正使命。

背叛耶穌

  • 與宗教領袖密謀:猶大出賣耶穌,與大祭司和宗教領袖密謀,用三十塊銀子為代價將耶穌交給他們(馬太福音26:14-16)。這是對舊約《撒迦利亞書》關於三十塊銀子的預言的應驗(撒迦利亞書11:12-13)。
  • 最後的晚餐: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明示門徒,猶大將背叛祂(約翰福音13:21-30)。儘管猶大表面上否認,但耶穌清楚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。
  • 客西馬尼園的背叛之吻:猶大帶領士兵到客西馬尼園,藉著一個吻來辨認耶穌,完成了背叛的行為(馬太福音26:47-50)。

悔恨與死亡

  • 良心的譴責:當猶大看到耶穌被判死刑後,良心受到譴責,將三十塊銀子丟回給祭司和長老,說:「我賣了無辜人的血。」但宗教領袖漠然以對(馬太福音27:3-5)。
  • 悲劇性的結局
    • 馬太福音記載,猶大悔恨之後自縊而死(馬太福音27:5)。
    • 使徒行傳記載,他因墜落導致身體破裂而死(使徒行傳1:18)。這兩種說法可能反映了同一事件的不同細節。

猶大的背叛與神的計劃

  • 猶大的行為雖出於個人意志,但也在神的救贖計劃之內,應驗了舊約關於彌賽亞受難的預言。耶穌曾說:「人子必要去世,正如經上所記的,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!」(馬太福音26:24)。
  • 猶大的結局成為一個警示:即使親近基督,也可能因私慾或錯誤的選擇而遠離神。

猶大的精神遺產

猶大的故事提醒我們:

  1. 信仰中的真誠與持守:外在的行為或職位並不代表真正的信仰,內心的順服才是關鍵。
  2. 悔恨與真實悔改的區別:猶大感到懊悔,但他的悔恨並未帶來向神的歸回。與彼得的悔改相比,猶大的結局更顯得悲涼。

猶大的故事雖充滿陰暗,卻讓我們更深理解救贖的代價與神的恩典。